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上甘岭战役小兵群作战奇迹,硬核班打退敌军7次猛攻,歼敌400余人

2023-12-30 17:05:05

1952年11月2日,志愿军12军31师91团八连四班接到命令,要赶到597.9高地最前沿的九号阵地驻守一个昼夜。

这对于四班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当时上甘岭战役中其余阵地几乎全部失守,仅存的597.9高地对我军来说至关重要。

而四班经过连日来的战斗,早已筋疲力尽,但是他们面对上千名美军的进攻和先进的武器,四班竟只以轻伤三人的代价歼敌400余人,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上甘岭战役的惨况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最惨烈的战役,也没有哪一场战役能比上甘岭战役更能体现中国的军魂和国魂。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集中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以及50多架轰炸机,向上甘岭597.9与537.7高地发起大规模轰炸。

我军虽遭料到敌军的猛烈攻击,鉴于敌我双方军事武器的悬殊,我国暂时只能选择防守。

上甘岭战役一共持续了43天,其惨烈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当时的阵地上岩石都直接被榨成了粉末,凝固汽油弹燃起的熊熊烈火,即使我志愿军战士隐藏在坑道内,但还是被活活震死。

美军似乎杀红了眼,仅一天内,将30万发炮弹与500枚航空弹全部投到了我军阵地上,上甘岭的标高都被削掉了两米,地上浮土厚达半米。

我军在经过美军的狂轰滥炸之后,又遭到美7师两个加强营、韩2师一个加强营的猛烈攻击,45师135团9连与8连血战至黄昏,勉强守住主峰阵地。

其中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8连,本身建制200人,多次全军覆没,又重建多次,到最后却只有6人生还,阵亡率高达惊人的500%。

随后韩军冲上阵地,与我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身负重伤的志愿军战士孙子明深陷重围时,知道自己已活不了命,于是拉响手榴弹与韩军同归于尽,成为上甘岭战役中第一个与敌人玉石俱焚的人。

45师师长崔建功深知597.9高地的重要性,横下一条心誓死保卫上甘岭高地,将能动用的所有步兵都派了出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如黄继光那样以身堵枪眼的英雄。

机枪手赖发均受伤后,枪也损坏了,他直接抄起一颗手雷向地堡冲过去,一跃而起,连人带手雷扑到了地堡上,与敌人同归于尽。

欧阳代炎双腿被炸断后,拿着手榴弹,滚到了敌军中拉响了手榴弹。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黄继光,当时军情如火,敌军主堡中的射击手疯狂向我方扫射,为了占领阵地,在敌人猛烈的攻击下,身负重伤的黄继光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他爬到了地堡的射击死角,向后面的战友招了招手,示意他们进攻。

随后便一跃而起,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主堡的射击孔,我军战士见状冲上阵地与敌人展开生死对决,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阵地在敌我双方反复易手59次,双方你来我往打的不死不休,我志愿军有的连排所有人全军覆没,有的只剩下寥寥几人,后补的战士一波接一波奔赴战场。就连身经百战的林彪在看到战报上的数据时,都感慨道:“上甘岭就是肉磨子!”

然而作为抗美援朝战场中最惨烈的战役,我志愿军12军31师91团8连4班却创造了奇迹,以9人之力歼敌400余人,堪称军史上小兵群作战的奇迹。

4班战士受命驻守9号阵地

在经历了7天的血拼之后,上甘岭战役的第一个高潮结束,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在这样的情况下,12军31师作为预备队,紧急驰援15军。

我志愿军15军主要的作战方式是以损失后补给为主,打到最后的时候就只剩下几个人或者一二十人,然后再进行补充。

而12军在作战中善于使用车轮战,一次只派一个团,撑不住就回撤。一个团一次只派一个连,隔一天之后,无论这个连是什么状态,就会被撤下来,然后再换一个连上去。

在如此胶着的战斗中,很多连队都会有战友牺牲,唯独守卫9号阵地的八连4班无一人牺牲。4班全体成员能够在战场上平安活下来,靠的可不仅仅是运气,还有赖于作战时使用的战术和副班长的谋略。

当时4班接到上级指令,要守住9号阵地。9号阵地位于597.9高地主峰的东南侧,其正后方是3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右后方是8号阵地。位置非常重要,是主峰的重要屏障,当然也是敌人的主要攻击目标。

而4班的战士经过连日来的战斗已经筋疲力尽,班长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负伤,只剩下副班长和其他8位战士。经过之前的惨烈战斗,阵地上的工事都被炮火摧毁了,只有残存的防炮洞可以利用,但战后的浮土根本拍不实,工事修复又难又累。

副班长蔡兴海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他考虑到我军的武器与联合国军的无法比拟,而且想要以少胜多,还得从武器和战术上入手。他想着先趁着夜色抓紧修复了防炮洞,作为隐蔽点。

然而修复的时候发现很多坑道内有很多敌人的尸体,这就需要搬来搬去,浪费了时间不说,还挺累的。于是蔡兴海想着不如就地取材,利用敌人的尸体堆成壕堑,思及此处,蔡兴海立刻向上级请示。

连部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便批准了4班使用敌人尸体堆壕堑的方法,这乍一听可能不太人道,但是当时情况紧急,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美军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毕竟若是美军攻上来时看见战友的尸体被堆成壕堑,也会有很大的心理阴影。

修筑完工事之后,蔡兴海又开始琢磨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敌人的进攻。在此前的战斗中,他发现我军的手榴弹虽然火力巨大,但是扔了之后距离爆炸还要等上十几秒。

这样一来,敌人看到直接就躲避了,这样无疑就是在浪费我军为数不多的手榴弹。对此,蔡兴海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战斗中出奇制胜

这种方法名为“打空爆”,就是要根据距离的远近,将手榴弹的拉环拉开之后,拿在手里面停一停再扔出去,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则会达不到效果或者伤到自己。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在赌命,因为一旦时间掐算不好,便会全部玩完,一般人不会这样做。但是如今情况危急,4班的战士们听到副班长的方法时,都强烈要求要学这种方法。

因为每个人在心里默念数字的节奏都不一样,而这是关于生命的大事,于是副班长蔡兴海就分别对每一个战士进行现场教学,好在战士们足够聪慧,很快便掌握了节奏与方法。

如此一来,当经过掐算时间扔出的手榴弹,就会直接击中敌军所在的位置,再也不怕敌军逃脱了。

很快,新一轮的战斗就开启了,敌军出动了两个连的兵力,兵分三路向9号阵地发起进攻。对此,副班长蔡兴海立刻调整部署,将9个人分为三个小队,其中一人专门提供弹药,副班长以及其他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各带一组作战。

最初美军还以为我军跟之前是一样的作战方法,却不知4班已经解锁了“打空爆”的新技能。为了防止大家会因为节奏等原因炸伤自己,蔡兴海灵机一动,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当敌军到达前方50米的时候,手榴弹拉环直接往前方扔。如果敌人走到前方25米的时候,手榴弹就在头顶上绕一圈再扔,如果再近一些,就在头顶上绕两圈再砸过去。

如此一来,蔡兴海他们在实战中就没有出现任何意外,扔出的手榴弹百发百中,战斗力大增,将敌人打的是措手不及,敌军没有见过这样的打法,还以为我军使用了什么高科技的武器。

就这样,三个小队齐心协力,在阵地上坚守了一天一夜,将敌军打的有来无回,足足打退了敌人七次攻坚。美军被三番五次击退之后,心生恐惧,士气大减,也不敢再主动进攻了,我军只用了最简单的手榴弹就将他们打蒙了。

事实上八连连长三次询问蔡兴海需不需要增援,他都以“阵地无工事依托,兵多徒增伤亡,去增援友邻部队吧”为由拒绝,足见4班的强悍与谋略。

据统计,4班在这一天一夜的坚守中,一共扔出去了300多个手榴弹、三枚手雷以及两根爆破筒子弹,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他们的任务。

战后志愿军12军31师91团8连4班荣获集体一等功,副班长蔡兴海因指挥出色荣立特等功,并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而这些老英雄们在战后低调谦逊,深藏功与名。直到近年来,硬核4班的英雄事迹才被传送出来,广为人知。勿忘历史,让我们向这些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