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苏州吴中香山画家顾荣元:吃透吴门技法 悟得自己的山水桃源

2023-07-28 16:59:47

人物名片

顾荣元,1944年生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自幼随父习画。1957年起师从着名画家吴?木先生研习山水画。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师,苏州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被日本书人会、日本美术工艺大学和美国波特兰市政府、美中艺术家交流协会等收藏。1994年应美国波特兰市维拉市长邀请赴美举办画展并作学术讲座。入选《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出版有《顾荣元画集》二种以及《山水画技法》《漓江山水创作示范》等着作。

画境·诗境

吴门画派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苏州作为吴门画派的发祥地,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里的很多当代国画家都深受吴门画派影响,有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底。顾荣元是“新吴门画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太湖畔,在一日数变的自然之美和吴门画派的文化氛围中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悟得了自己独到的山水画妙理。

苏东坡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艺术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要画好中国画,首先必须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否则难以领悟到中国画的神髓。顾荣元治画又治学,他说:“画家往往亦是诗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使山水诗、山水画具有共同的描绘对象和意境追求,从而奠定了诗境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核心地位。”

观赏顾荣元的画作,会情不自禁地随着他的小桥流水、山峦雾霭、寒江晴雪,放缓自己的节奏,调匀自己的呼吸,去神游那诗意的山水,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春色满园》中,画家把湖石假山、长廊池塘、朱栏小桥、亭台楼阁等诸多苏州古典园林的特有元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形取势,或高,或深,或平,或远,采用多层次视点和细腻精到的笔墨,营造音乐化的节奏感和空间感,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美轮美奂。


▲《春色满园》

值得一提的是,顾荣元擅长画雪景,他的《月冷寒山古寺雪》《山村小雪》《园林晴雪》等作品,笔墨气息更趋清奇古朴、简淡天真、静谧空灵,表现出一种冷艳美和宁静美,每一个点、线、色、形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和价值,显现出画家精神的淡泊和扎实的笔墨修炼。

沉淀·传承

顾荣元的作品底蕴深厚,有如沉吟般的诗歌意境正是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气象。他也曾迷恋过所谓的主流绘画,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觉得“梁园虽好”并不适宜自己,应当在时潮之外、他人疏忽之处多用些劲,于是决定回到自家的传统家园,潜心仿效古人治学的方式,深入进行绘画理论和实践的研习。


▲《竹海云蒸》

顾荣元深深认识到,只有吃透了吴门技法,才会从有为法到无为法,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得到思想和实践的双重自由,达到“天人合一”的绘画气韵。因此,这几年来,顾荣元基本在苏州无声无息,他除了参加一些老朋友的应酬之外,其余时间全部用在写生、作画与对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赋、诸子百家、佛禅老庄等文化经典的研读学习之上。

在绘画方面,他更深研传统画作的神韵构成,领会历代画论书论之要旨,潜心体悟,全面积累了自己于艺道和文理方面的感受。他在传统中体悟到中国的各种艺术,都是相通的。中国哲学中老庄的飘逸、孔子的中正、佛家的空灵,“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一直在体悟中前行。

开拓·出新

顾荣元在继承传统中也一直追求自己的绘画语言和审美取向。他从思维定势中挣扎出来,吸收现代的审美理念,来变化自己的艺术创作。他认为传承绝不是刻舟求剑,而是动态的继承,与时俱进。现代人的思想基础和古代人大有不同,古代有旧文学的涵养,追求静、雅、品。而现代要在视觉上有冲击和色彩,在描述对象方面言之有物。但是,这远远不够,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在表现意境和手法形式方面有更高的追求。

用顾荣元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传承的是传统笔墨,创新的是意境。” 正是这样的精神追寻,使他的作品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弥漫起当代盎然的新鲜气息,这既是一个面对天地自然“外师造化”的追寻,也是一个面对深心幽微“中得心源”的追寻。


▲《深壑雷鸣》

顾荣元已在心灵深处寻找到自己的桃源,那份缱绻于心的乡土情结、大隐于市的恬淡心性和中国文人千百年来对青山绿水的向往之情皆在此安放。来源:香山街道文联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