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唯美

国画大师:白石老人最后的时光

2022-06-01 17:05:05

公元一九五七年九月十六日下午六时四十分,世界画苑的一枝奇葩凋谢了。

齐白石生命垂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负责同志闻讯,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驱车赶到北京医院,专程请了专任大夫一同赶到了跨车胡同白石的病榻前。尔后,一个由中西医专家组成的小组进行联合会诊,服药打针,干方百计抢救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白石老人的病没有好转。

夜晚,跨车胡同十五号院的大门外停着几辆车,院内整夜灯火通明,各种急救用的药品、医疗器械不断地运送到这里。医生、护士彻夜未眠,守候着齐白石,严密注视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十六日下午三时,齐白石病情趋向恶化,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困难。四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送下转到北京医院急救,几种应急的方案制订了,整个医院都行动了起来。但是,经过多方的努力,到六时四十分,齐白石终于因为心脏过于衰弱,与世长辞了。他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上,整整生活、耕耘了九十五个春秋。在他辞世后的半个小时,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美术界的同行们、朋友们和他的门生,纷纷来到他的遗体旁,默默地伫立着,流着泪,向这位画坛巨匠致以最后的敬意。

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这人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受到国内外人民广泛敬仰和热爱的大师,人们还是觉得他走得太早、太突然了。虽然从1955年开始,大家发现他的生命逐渐在‘萎缩下去,好遗忘,精力也大大不如从前了。但是,人们同样发现,他的艺术创作力却是异常的旺盛。

到了春夏之交,白石的精力更为不济,爱睡,不爱说话,食欲不振。他还常画点东西,但是题款时,经常少写了字,或是写字时不是少一笔,就是多一笔,有时把自己的名字重复写好几次。

党和人民政府想方设法来照料他的身体。一再劝说他不要画了。至少少画些。少接见宾客,静心地、随心所欲地休养好。根据周总理指示、由齐燕铭同志主持的那次会议之后,特约了中西医专家定期地为他检查身体。一月间,他受了点凉,医生赶来为他再次做了全面检查,发现他的心脏、血压都正常。二月十五日,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的同志们,知道齐白石喜欢看木偶戏,特地选派了二十多位技艺精湛的演员,带着繁重的道具,专程到他的家里,搭台为他演出了精彩的《小放牛》、《猪八戒招亲》、《秧歌舞》等节目。

白石老人听说木偶艺术团是专门来为他演出的,心情非常激动,兴高采烈地观看了演出,坐在椅子上,同演员们一握手,感谢他们的一片心意。以前,他逢年过节,常常邀请皮影戏团等到家里演出。听戏看杂技,是他从小时候相沿下来的爱好。不过,过去是请来的,这一次却是同志们自动送戏上门的。他们对白石老人是多么热爱与尊重!五月二十二日,毛主席专门派了秘书陈伯达、田家英来到跨车胡同,探望齐白石,问候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身体状况。已经不爱说话的齐白石很是兴奋,侃侃而谈,倾诉自己思念毛主席、感谢毛主席,希望有一天能到毛主席身边,合照一张照片的由衷之情。客人走了,他伸出手,指着文化部授给他的奖状上的毛主席像,不停地说:“毛主席太看得起我了。”

在春夏之际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白石竟然不用人搀扶;从自己的卧床缓步来到画室,用手摸了摸儿子为他铺好的宣纸,辨别了纸的正反面,然后用笔蘸了洋红,信笔在纸上挥洒了起来。不一会儿,斗大的牡丹花朵艳丽、夺目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接着,他画叶,色墨文辉、随心所欲,一幅多姿多彩的《牡丹图》在他笔下产生了。白石老人看了看,满意地笑了。而今,这幅《牡丹图》竟成于他生命历程中创作的最后的一幅画。而多姿多彩的牡丹,不正是他近一个世纪彩色的生命的写照吗?九月十七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齐白石逝世的消息。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和全国各省市的报纸,都刊载了齐白石逝世和以郭沫若为主任的“齐白石治丧委员会”组成的消息。于非闇、方人定、叶浅予、田汉、刘开渠、齐燕铭、老舍、阳翰笙、沈尹默、关山月、何香凝、吴作人、李济深、周恩来、周扬、沈雁冰、陈半丁、陈叔通、郑振铎、夏衍、梅兰芳、黎锦熙、蔡若虹、钱俊瑞等二十五人为委员。


这一天,简朴、庄重的遗体入殓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灵柩是他二十多年前亲自设计的,用的是他故乡湖南出产的杉木,漆了几层厚漆。 齐白石的遗体被安放在灵柩之中。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随葬的东西,一件是他刻着自己姓名、籍贯的印章,另一件是他使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漆拐杖。

遗体入殓之后,立即移灵到嘉兴殡仪馆。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正上方悬挂着“齐白石先生永垂不朽”的白边黑地金字的横额。灵柩前立着齐白石遗像,上面扎着白布花。中央和国家机关、团体、国际友人以及齐白石生前友好送的花圈、挽联,密密地陈列在灵堂的四周。

周恩来总理送了花圈。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挽联上写着:

抱松乔习性,守金石行操,峥嵘九七春秋,不愧劳动人民本色;

抒稻忝风性,写虫鱼生趣,灼烁新群时代,凭添和平事业光辉。

郭沫若的挽联为:

百岁老人,永使百花齐放;

万年不朽,赢得万口同声。


丹青大师齐白石结束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多彩的生命历程,安详地躺在北京医院洁白的病榻上。

洁白的墙壁,洁自的天花板,洁白的被褥,一切部是白的。宁静、圣洁、肃穆,象他的一生。

在他弥留之际,他的儿子、儿媳,孙儿们紧紧地守护在他的身旁。他们注视着医生们忙碌而有次序进行抢救。希望富有经验的医学专家们能有回天之力,能够把老人从死神的手里争夺过来。

他自己希望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能够为人民创造更多更精美的画,然而,他去了,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他走得有些仓促。九月十五日清晨,白石老人感觉精神恍惚,身体也不舒适。亲人们闻讯赶来了,护理人员也围在床前。大家十分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他睁开了眼,微笑着,说还不至于有什么太大的妨碍。

他是经历过数次生死关头、遭逢了大劫大难的人。他对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是乐天而自信的。一生中有过几次危重的大病,他抗过了,顶住了,终于死里逃生,顽强地活了下来,见到了新中国明媚的春天。

然而,到了下午,他渐渐地感觉到有点支持不住了。

家里急忙去请了一位中医,诊脉、配方、煎药,服了一剂汤药,病情未见好转,白石神志昏迷了。